《欲海回狂》中卷

  经要门(经分四科,二十四条,多属格物致知之事)

  按:我听说在历史上有位高僧叫作鸠摩罗什,临灭度时,对天发誓说:“我所翻译的经典,字字诚实。如果有一句虚言,我的舌头就会腐烂。”等到荼毗①,万人目击,单单舌头不坏,如赤色莲花。三藏真言,有如此大的威力。天宫龙宫,视佛教经典为珍宝。用奇妙香花供养,又建起万级宝塔。最使我痛心的事,就是世上凡夫太多,有目不识,当面错过。我今净手,敬录数笔。祈祷制版印刷,流通海内。共斩淫魔,解脱出世。

  注:①遗体火化。

  菩萨斥欲第一

  《大宝积经》说:菩萨看一切众生,愚痴颠倒。沉迷于淫欲之中,对自己的母亲姊妹,尚且都想要强暴,何况其他人呢?看到这种颠倒的事,我们心里就要想想:痛苦啊!人世间。一切众生都由母胎而生,出自产门,为何无耻,共行此等淫事?太可怜悯啊!堕落到地狱畜生阎罗鬼道之中,痛苦没有一刻停息。好像一个瞎子,被群狗追赶,前面就是一个大坑,他还不知道呢!一切众生,也是如此。好像一头猪,关在栏里,每天与粪秽为伴,最后还要被人吃掉,但在它短暂的生命里面他并不厌恶自己。一切众生,也是这样。我今天就要为你们宣说妙法,使一切众生永断诸欲烦恼。

  《月上女经》说:你们往昔曾经作过我的父亲,我往昔也曾作过你们的母亲,我们都互相作过父母及兄弟,为何还要相互生起淫欲心?我往昔也许杀过你们,你们往昔也许也杀过我,曾经互为怨家仇敌,互相残杀,为何还要互相生起爱欲呢?

  《智度论》说:菩萨认为,损害众生身心健康的诸事中,好色最为严重。刀、火、雷、电、霹雳、怨家、毒蛇之类,都无法相比。女人悭吝、嫉妒、易嗔、谄媚、妖邪、污秽、争斗、贪婪,不可亲近。

  《增一阿含经》说:莫与女人交往,也莫一起说话。能远离女人,则远离八难。

  《长阿含经》说:阿难对佛说:“佛灭度后,女人之辈,来接受教诲,应当怎么办呢?”佛说:“莫与她相见。”阿难又说:“假设已经相见,又怎么办呢?”佛说:“莫与她说话。”阿难又说:“假设已经说话,怎么办?”佛说:“应当自己检查心中意念”。

  《密严经》说:“男女沉迷于互相爱恋之中,精血互相和合,如虫生于臭泥,人就从污泥中诞生。”

  (右共六章。首二,悲悯一切。三四五,断绝淫根。末,斥其不净以总结。)

  邪淫罪报第二

  《法苑珠林》说:佛说邪淫有十罪:第一、常担心自己丈夫所杀害;第二、夫妇不和睦;第三、恶增善减;第四、子孤妻寡;第五、财产一天天损耗;第六、发生恶事常被人怀疑;第七、亲友诽谤;第八、广结怨家;第九、死入地狱;第十、业报尽后投胎为男,妻不贞洁,报尽为女,多人共一夫。

  《八师经》说:邪淫侵犯人家之妻,一旦被其丈夫抓获,立刻招来大祸,并延伸到家族;或者被国法收捕,受尽痛苦,家财抄没;死后堕落为地狱畜生,即使能够转生为人,闺门淫乱。看见此情此景,我不敢再淫。

  《萨遮尼乾子经》说:自妻不知足,好淫他人妇,是人无惭愧,受苦常无乐。

  《优婆塞戒经》说:如果在不正当时间①、不正当的地方②、不是异性③、还是处女④,或者在自己身上⑤,犯淫,就叫作邪淫。若属自身,而作他想,属他之人,而作自想,也叫作邪淫。如此邪淫,罪业有轻有重。

  注:①光天白日之下。

  ②大庭广众之中。

  ③即同性恋。

  ④即强奸幼女。

  ⑤指手淫等。

  《涅槃经》说:菩萨虽不与女人和合,如果看见男女互相追随,便生贪爱羡慕之心,也叫作毁破净戒。

  《造像功德经》说:佛告弥勒,有四种因缘,使许多男子受黄门①身。第一、残害别人身体,乃至畜生;第二、对持戒沙门,嗔怒讥笑毁谤;第三、情多贪欲,故心犯戒;第四、亲近犯戒人,还劝他人犯戒。若有男子,以前做了这些事,后来生起净信之心,造佛形像,不受此报。还有四种业,使男子受不男不女身。第一、在庄严之处,肆行淫污,与母辈通奸;第二、不是在身上正当的地方行淫;第三、自己在自己身上行淫;第四、拐卖女色,而与他人。若有众生,曾经做了这些事,深刻忏悔自责,造佛形像,不受此身。(共六章。首二三,对恶人说;四,对善人说;五,对出家人说;末,劝其忏悔。)

注:①阉人,无男根。

  戒淫功德第三

  《七佛灭罪经》说:受持淫戒,有五善神侍卫:一名贞洁,二名无欲,三名净洁,四名无染,五名荡涤。

  《佛般泥洹经》说:佛告柰女,不邪淫的人,有五种增福:一多人称誉;二不畏朝廷、官府;三身得安隐;四死生天上;五一心清净,最终解脱成佛。

  《戒德香经》说:不邪淫的人,不侵犯人家之妻,所在化生莲花之中。

  《楞严经》说:如果世界上六道众生,其心不淫,就不会在生死中轮回。你要修三昧正定,目的是要摆脱尘世轮回的痛苦,若淫心不除,尘世就出不了。即使有多智禅定出现,若不断淫,必落魔道。必使淫念身心都已断绝,以致于要断绝的念头都没有了,才会有机会走向涅槃的彼岸。

  《提谓经》说:每年三长斋月①,每月六斋日②,三光③之下,及八王日④,都必须注意不要犯淫。

  注:①三长斋月,即每年的正月、五月、九月,从早到晚,每日不过中食之戒。长斋是在那个月份里长续持斋的意思。

  ②六个宜行八关斋戒的日子,即每月的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、二十三日、二十九日、三十日。按此六斋日,为四天王视察人间善恶之日,古来都以农历为准,若月小,只有二十九日,则最后二斋日,当改为二十八日、二十九日。

  ③日月星。

  ④《法苑珠林》“八戒篇”引《提谓经》说:“何等八王日?谓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,是谓八王日,天地诸神阴阳交代,故名八王日。”

  《禅要呵欲经》说:行者求道,持戒修定,应除六欲:所谓色欲、形容欲、威仪欲、言声欲、细滑欲、人相欲,著上诸欲,令观可恶不净之相。

  (共六章。首二,言众福归集。三四,言出离生死。五六,示以戒之之法。)

  警悟在俗第四

  《菩萨诃色欲法》说:女色是尘世间的枷锁,凡夫贪恋,不能自拔。女色是尘世间的大患,凡夫受困,至死不免。女色是尘世间的衰祸,凡夫遇之,无难不至。修行的人既然已经抛弃了它,如果有回转的念头,就等于从牢狱出来,又想进去。欲海回狂,又得快乐。

  又说:分析女人的真相,其言如蜜,其心如毒。好像深潭水平如镜,而蛟龙就隐藏在里面;好像金山宝窟诱人,而狮子就潜伏在里面。家室不和,妇人之由;毁宗败族,妇人之罪。女人实际是看不见的阴贼,蒙蔽人的眼睛,损减人的智慧。好像撒在天空中的网,群鸟落入,不能奋飞。又如撒在深水中的网,众鱼投进,挖肠割肚。因此,智者明察而远避,不被迷惑。

  《大宝积经》说:要知道,妇人是众苦之本,是障道之本,是杀害之本,是束缚之本,是怨敌之本,是瞎眼之本。要知道,妇人隐没圣人慧眼。要知道,妇人是热铁上的花,散布于地,被人践踏。又说:何因缘故,名为妇人。所以叫作妇人,就是加重众生负担,使众生身负重担,轮回周转。又说:我看大千世界中,众生最大的怨家,比不上妻妾女色诸欲。沉迷于女色,被女色所束缚,对一切善法,多生障碍。

  《四十二章经》说:人被妻子儿女家庭所束缚,超过牢狱。牢狱还有释放之日,妻子儿女无远离之念。

  《道行般若经》说:在家的人,与妇人相见,心不喜乐,常怀恐怖。譬如有人,行走大荒野中,心畏盗贼。

  (共六章。首二三,统论女色之害。四五,言众生被其所缚。末,动其畏惧之心。以后皆入观想法门,工夫尤为深细,必须澄心默照,至于纯熟,方能永断淫根。)

  胎狱观(音贯,后同。此观修成时,了悟胞胎种种惨状,这是息淫入门的方便法门。)

  按:父母未生前,面目在何处?只因投胎时,见欲生贪爱。淫心才一起,忽被精血盖。从此十月中,依次还宿债。母吃热食时,如在汤锅内。母饮冷水时,若卧寒冰块。母腹吃得饱,头顶落铁袋。五脏若饥虚,空洞无依赖。当其临产育,母危父惊骇。眷属绕床前,叩首呼天拜。身在两山中,遥遥难出外。接生婆牵头,握之如引带。细皮一触手,刀剑无能赛。放声忽大哭,痛苦不可耐。旁人不识此,鼓掌皆称快。岂知称快人,当年亦此态。静夜一思量,咄咄真奇怪。此言非乱说,《五王经》所载。凡夫贪爱欲,生生常困惫。无量无边劫,曾见何人代。欲破烦恼军,智者擒其帅。主帅是淫魔,魔死余兵败。更将胎形惨,屈指述其概。珍重世间人,可一不可再。

  《修行道地经》云:胎成七日,没有变化。两周后如薄酪,三周后如生酪,四周后如熟酪,五周后如生酥,六周后如瘜肉;七周后如段肉,八周后其坚如坯,九周后变五泡、两肘、两髀及项,十周后续生五泡、两手腕、两足腕及头,十一周后再生二十六泡、十手指、十足指、及眼耳鼻口,十二周后泡相成就,十三周后现腹相,十四周后生五藏,十五周后生大肠,十六周后生小肠,十七周后有胃处,十八周后生二藏,十九周后生手掌足趺臂节,二十七周后生阴脐腮乳,二十一周后有三百柔软骨,如初生瓠,二十二周后如未熟瓠,二十三周后坚如胡桃,二十四周后生一百筋,二十五周后生七千脉,尚未具成,二十六周后成如藕丝,二十七周后有三百六十三筋,二十八周后始生肌肤,二十九周后肌肉稍厚,三十周后方有皮像,三十一周后皮转厚坚,三十二周后皮革转成,三十三七周后耳鼻肩指膝节成,三十四周后生九十九万毛发孔,犹尚未成,三十五周后毛孔具足,三十六周后爪甲成就,三十七周后母腹中有风起、通其七窍,三十八周后随其宿世善恶,分香臭二种风,以定容貌骨节贵贱。此时不满九月,仅余四日,过四日后,风吹儿体,使他倒悬,头向产门。有福的人,自以为我已投浴池,或堕香花之处。无福的人,自以为堕高岩,或悬剑树,愁忧不乐。出胎之时,如山合体,受苦无量。出生后,神识昏迷,不知来去。儿已经长大,得水谷之气,身体即生八十种虫。 (详在后观)

  虫寓观(此观修成时,发现人身诸虫聚集,这是初开不净方便法门。)

  按:秽哉血肉躯,无量诸虫聚。潜伏四大中,其形很微细。凡夫不觉知,天眼方能睹。静心一返观,男女真儿戏。

  《正法念处经》说:髑髅内有二种虫,在骨内游行,常食此脑。还有放逸虫,住在头顶上,使人生疾病。还有发虫,住在骨外,常食发根。还有耳虫,食耳中肉。还有鼻虫,食鼻中肉。还有脂虫,住在脂肪中,一发脾气就使人头痛。还有食痰涎虫,住在舌根,一发脾气就使人口干舌燥。还有醉味虫,住在舌端,得美食就使人昏醉,粗食就使人萎弱。还有虫叫作六味,它嗜爱何味,我也嗜爱此何味。还有牙根虫,住在齿内,一发脾气就使人牙痛。还有四种虫,住在咽喉中,使人食时津唾杂乱,咽之入喉,与脑涎会合,生呕吐。还有虫叫作抒气,一发脾气就使人咽喉闭塞。还有二种续虫,生长在肢节间,使人脉痛。还有肿虫,住在身内,此虫饮血,自然使人肿起。还有嗜睡虫,住周身,疲极归心,人则睡眠。还有十种虫,行于肝肺,使人得病。还有二十种虫,行于骨髓,食人精液,使欲火常盛。还有二十种虫,行于阴处,使人消瘦多怒,下体常臭。还有十种虫,行于屎尿,形色恶臭,或使人腹泻,或使人便秘。(已上八十种虫,都有名字情状,详在经文,繁不尽述。

  不净观(此观修成时,顿觉男女精血污秽,这是对治淫关方便法门。)

  按:世间苦恼事,都从爱欲生,爱心不能断,对色就消魂。水从骨内出,火自眼中腾,心雄胆已泼,业重障还深。平时顾礼义,或复爱声名,到此霎时间,廉耻不足论。鬼神尚不畏,名教岂能绳?茫茫一浊世,官司渐繁兴。圣贤留训戒,纸上已空存。幸有如来教,大开甘露门。示以不净观,欲火化为冰。纵有天仙女,还同癞乞形。何况凡间妇,本是粪袋成。不用谈因果,不用设严刑,见此污秽袋,淫魔不敢争。此观得成就,拔去爱淫根。我从昔年来,淫欲如摩登①。多方用强制,对境还复萌。作此观想后,欲念顿然轻。今日稍觉悟,归依大慈尊。誓于未来世,扫尽魔王军。分身无量刹,普利诸众生。冰菴张夫子,诲我尝谆谆。其言修观法,譬如学庖丁。庖丁技成后,不见全牛身。用刀十九载,犹如刚磨新②。我此降魔剑,百炼已成金。斩尽妖容鬼,目内无全人。西施接膝坐,唯见骨缠筋。三十六种物,色秽气羶腥。坐怀即是乱,不复慕展禽③。听后互劝化,永断爱河津。法轮时时转,浊世皎然清。

 注:①佛在世有一淫女,以幻术蛊惑阿难,将使破戒。佛说神咒解其难。

  ②庖丁即厨师。《庄子》中关于庖丁解牛的故事说一杀牛师,目无全牛,即整个牛的的骨节筋络结构都出现在他的眼前,所以他的刀子不会碰到骨头,用了十九年还是新的。

  ③展禽,即春秋时鲁国大夫柳下惠,又字子季,因食邑柳下,谥惠,故称柳下惠。夜宿郭门,遇到一个没有住处的女子,怕她受冻,抱住她,用衣裹住,坐了一夜,没有发生非礼行为。后借以形容男女相处而不发生不正当的关系。

  男女总相第一

  静观一切凡夫,都从情欲而生,这是种子不净。本来是精血和合,这是受生不净。住腹中生脏之下,熟藏脏之上,这是居处不净。在胎惟饮母血,这是所食不净。十月满足,从产门出来,这是初生不净。身内脓血,九窍常流,是全身不净。

  “九想观”等参见《安士全书白话解》上卷“勿淫人之妻女”一条,此处不重复。

  四觉观(此观成修成时,深知男女我男女人我同具陋质,这是随境除贪方便法门。)

  按:凡夫淫欲念,世世常迁徙。宿生为女时,见男便欢喜。今世得为男,又爱女人体。随处觉其污,爱从何处起?

  睡起生觉第一

  默想清晨睡起,两眼朦胧,没有洗脸漱口,此时满口粘腻,舌黄堆积,非常污秽。当今绝世娇姿,纵有樱桃美口,但未涂脂粉之先,本质就是如此。

  醉后生觉第二

  默想饮酒过度,五内翻腾,明晨忽然大呕,尽吐腹中未消之物,饿犬嗅之摇尾而退。由此而联想到与佳人把酒共餐,而杯盘狼籍之时,腹内也是这样。

  病时生觉第三

  默想卧病以后,面目黧黑,形容枯槁。又或疮痈腐溃,脓血交流,臭不可近。由此联想到国色天香,即使年轻美貌,而到疾苦缠身之日,形状也是这样。

  见厕生觉第四

  默想大路厕所,屎尿停积,青蝇缭绕。由此联想到千娇百媚之姿,任她香水浴体,龙麝熏身,而饮食消融之后,所化也是这样。

  轮回观(此观修成时,便见六道生死形相,这是智破邪缘方便法门。)

  按:识离此形躯,其名叫中阴,一入胞胎后,此相忽然隐。譬之暗中灯,灯灭还晦冥。六道十七相,智者宜观省。

  人死生天相第一

  《正法念处经》说:若在人中死,投生于天上,则见细软白布,落下来象要坠地。又见园林花池,歌舞嬉笑。然后闻香气乐音。虽然身边眷属哭泣,因为天福缘故,自然不闻。不再忆念,即生天上。

  阎浮提死生郁单越①相第二

  中阴身看见细软红布,就起贪心,用手去拿,亲族在旁都以为他两手摸空。然后看见青莲花池,鹅鸭鸳鸯充满,走入游戏。从花池出来,即见父母欲染不净。因为神识颠倒,见他的父身是雄鹅,母是雌鹅。若当为男,自见其身,如雄鹅形,对父生嗔心,对母生爱心。若当为女,自见其身,如雌鹅形,对父生爱心,对母生嗔心。

  注:①阎浮提,即我土。郁单越即四大洲中北方之洲,其福胜过其他三大洲。

  阎浮提死生瞿陀尼①相第三

  中阴身看见黄布缭绕,屋宇都变成金色。见身若牛,父如特牛,母如乳牛,嗔爱二心,与上相同。

  注:①四大洲中西方的西牛货洲。

  阎浮提死生弗婆提①相第四

  临终时看见一切皆青,悬挂着青布,恐怕它坠落,用手遮拦,若有所畏。男女交合,都作马形,男如公马,女如母马。嗔爱之心,与上相同。

  注:①四大洲中,东方之洲。

  郁单越下品生天相第五

  临终时看见上妙花香,心生爱恋,想要飞上大树,刚一产生这种念头,就升上树了。于是升于须弥,就看见天世界,花果庄严。

  郁单越中品生天相第六

  终时看见池中莲花,众蜂围绕。升此莲花,乘空而飞。

  郁单越上品生天相第七

  终时看见非常美妙的殿堂,庄严殊特。升此堂后,即为其中天子。

  郁单越生天复有一相第八

  终时见园林游戏之处,心不浊乱,以清净心,即升宫殿。见诸天众,游空而行。

  瞿陀尼生天相第九

  终时见大池水,神识随流,浮至彼岸。见诸天女,上前拥抱,即生天上。

  弗婆提生天相第十

  终时见殿堂殊胜,心生欢喜。于殿堂外,见诸天人,与天女游戏,犹如睡觉,即生天上。

  饿鬼业尽生天相第十一

  终时不患饥渴,见饮食,唯以目视,见可乐,即便往生。

  畜生业尽生天相第十二

  临终即见光明,痴心薄少,智慧渐开,可乐即便往生。。

  地狱业尽生天相第十三

  此时狱卒打他,随打即死。若置铁函铜釜,置已即死。若为铁鸟恶兽所吞食,吞食即死,不再更生。忽于空中,见歌舞戏笑,香风吹身,即得生天。

  人死还生人中相第十四

  临终见大石山,想要坠落到它的上面,以手遮之。又见此山如白布,即走入其中,原来是红布。然后看见光明,从中看见有男女交合,若生为男子,自见其身与母交会,以为父亲妨碍,女人相反。突然阴相消失,即便入胎。

  天上命终还生天上相第十五

  其天命终,不失己身庄严之具,亦无余天。坐其本处。从下天生上天,则有可爱胜相。

  上天命终生下天相第十六

  见园林池,都不如从前,饥渴苦恼,渴仰欲得,即便往生。

  弗婆提瞿陀尼彼此互生相第十七

  临终见暗窟中,有红电光,下垂如幡,以手接之,缘幡入窟,受中阴身。或见二牛,或见二马,如前不异。(入地狱者,亦各有相,载《观佛三昧经》,文繁不述。)

  天欲观(此观修成时,识得天福轻重缘由,这是因他觉悟方便法门。)

  按:可怕娑婆国,无一不爱色!上自诸天仙,下至于蚤虱。凡有形识者,尽被业波没。其中有轻重,不异天渊隔。福重欲念轻,孽重情炽热。看那聚淫犬,贪心何太赫!腥臊一牝驹,群雄爱彻骨。强者踞其肩,弱者绕其侧。已遂己愿者,扬扬独自得,交头又接耳,惭愧全不识。蓦有狠心人,棍棒击其背。一片好恩情,倾刻丧魂魄。天上视人间,其理亦可推。更超天外者,如来大威德。

  四王天忉利天第一

  《楼炭正法经》云: 四王忉利行欲之时,男女形交,同于世人,而不泄精。

  夜摩天第二

  夜摩天上,喜相抱持,或只牵手即已经完事。

  兜率天第三

  兜率陀天,心意相悦,笑语相通,即已究竟,不待相抱。

  化乐天第四

  化乐天中,互相看一眼,即为究竟,不待笑语。

  他化自在天第五

  他化天中,只听到语声,或闻香气,即为究竟,不待互看。

  因缘观(此观成时,洞彻三世烦恼根本,是为爱水穷源方便门。)

  按:众生畏苦果,菩萨断恶因。恶因既已断,苦果自难侵。十二因缘内,首恶在无明。各各跏趺坐,听讲《法华经》。

  《法华经》说: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忧悲苦恼。无明灭,则行灭;行灭,则识灭;识灭,则名色灭;名色灭,则六入灭;六入灭;则触灭;触灭,则受灭;受灭,则爱灭;爱灭,则取灭;取灭,则有灭;有灭,则生灭;生灭,则老死忧悲苦恼灭。(过去无明,即现在爱取。若观一切无常,破灭现在爱取,则过去无明亦破。简要之至啊。)

  补充:十二因缘,又叫做十二有支、十二缘起,这是依照三世因果法则,阐明了一切生命三世相续的真相。

  十二因缘,即是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。“无明” 是过去之惑;“行”是造作,因为无明而造业;“识”即是心,它是生命的种子;“名色”是指心识投胎以后初步形成的精神和物质的胞胎,名指受、想、行、识四蕴精神方面的内容,色包括五根(眼耳鼻舌身)等物质方面的内容;“六入”即六根(眼耳鼻舌身意),胎儿渐渐长成,心识攀缘外境,眼耳鼻舌身意攀缘色声香味触法,六根圆满形成;“触”即接触,出胎后六根与外界接触;“受”即感受,因六根与外界接触,好恶刺激而形成苦乐不同的感受;“爱”即贪爱,即对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贪爱;“取”即执着,因贪爱而生执着心;“有”即积集善恶业种,因贪爱而执着造作出善恶之业;“生”指因善恶业力而招致未来所生五蕴之身;有生必有老和死,如此循环,永无终结。从“无明”到“行”是过去之业;由“识”至“受”是现在苦果;“爱”、“取”是现在之惑,“有”是现在之业;“生”和 “老死”是未来的苦果。这样由惑造业,由业受苦,由苦而复惑,因惑复造业,复受苦,就是有情生命流转的恶性循环。在这循环中因业受苦的根本,就是心,即梵文阿赖耶识。

  生命的来源,由于无始以来本性因染成识,因妄想执着造作之业力寄托于识中,此识复受业力支配,在六道中轮回升沉,因此,我们可以在此说出生命的奥秘,那就是,生命的根本,是阿赖那识──也就是俗称的灵魂。生命自六道而来,复往六道而去──事实上也无所谓来去,只是这个识,受着业力的牵引,在这六类众生的生命之流里,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。一旦因缘会合,生入人道,那就是成了五蕴和合的我。

  其中,识与名色结合的生命,并不一定就是人,不过三界六道,以人为中心,所以我们在讨论生命问题时,亦假设以人为对象,假设说,神识以过去业力生入人道,那么在十二因缘的现在果报上说,就是倒识入胎,与父精母卵结合而成生命。生命发育至六根具备,出生人间,渐次成长,由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对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的感触,而有苦乐不同的感受。有了苦乐的感受,就会避苦求乐。因为避苦求乐,就生起贪爱心,贪爱永无止境,执着而不放,造下堕落的苦种,在业海中浮沉。有人醒悟了这生命的原理,就会努力行善,以求得未来的福报。但是,如果不发大乘心,普度一切众生,那么未来所得的福报是很有限的,若在下世因大富大贵而为所欲为,那么则又种下第三世堕落的因子。因此,佛阐明十二因缘的目的只是要我识破生命之源,截断轮回之因。这个源就是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发起永无休止的大悲心,这样才能真正求得生命的解脱。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目的,也正是为了永远保持这种永无休止的大悲心。

  解脱观(此观成修时,必然诸罪消灭,莲花化生,这是断生死流,立菩提岸的方便法门。)

  按:修行无别法,出世为究竟。出世有多途,净土为捷径。述此观想法,句句宗大乘。托质上品莲,戒淫之事尽。

  戒淫之人,清晨洗漱完毕,穿清净衣,焚香顶礼三宝。向西趺坐,先想自身头顶上,有梵书  字(即嚂字),发出红光,开头如红珠,然后如满月,变成三角火轮,从头至足,烧尽自身,又烧一城一国,以至于遍阎浮提,及三天下,如此渐广,至十方界。即使有重罪,此字烧完,渐渐消除。

  再想梵书一  字(即阿字),生成自身,及一切众生,都作金刚不坏之体。自身在西方极乐世界,七宝池内,千叶莲花之中,花还未开。了想自心如月轮,于月轮中,有一梵书  字(即唵字)。再想莲花忽然开放,方圆十二由旬,阎浮檀金为茎,白银为叶,金刚为须,甄叔迦宝为台,种种庄严,不可细说。再想花开时,忽见阿弥陀佛,坐大宝莲花座上,其花八万四千叶,一一叶,八万四千脉;一一脉,八万四千色;一一色,八万四千光。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,高无量由旬,眉间白毫,右旋宛转,如五须弥山。佛眼如四大海水,青白分明。身诸毛孔,放出光明,佛陀圆光,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。再想一大宝莲花座在佛左边,观世音菩萨跏趺其上。身紫金色,头顶上用摩尼宝为天冠。微妙光明,以为缨络。手掌作五百亿杂莲花色,一一指端,有八万四千画,都放出种种光明。举足下足,有千辐轮相,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。其余身相,如佛无异。唯顶上肉髻,及无见顶相,不及世尊。再想一大宝莲花座,在佛右边,大势至菩萨,跏趺其上。身量大小,如观世音,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,照二百五十由旬。菩萨天冠中,有五百宝花,普现一切佛事。常以宝手,接引念佛众生。再想琉璃地上,黄金绳界道,楼阁千万,百宝合成。或浮虚空,或停宝地,无量乐器,都发出妙音。再想宝树都有七重行列,具足七宝花果。一一花果,作异宝色,玻璃色中,出金色光,琉璃色中,出红色光,玛瑙色中,出砗磲光,砗磲色中,出绿珍珠光。珊瑚琥珀一切众宝,以为映饰,妙真珠网盖满它的上面。再想七宝池中,八功德水,都是妙宝所成。其宝柔软,从如意珠王生,分十四支。一一支,作七宝色,黄金为渠,渠下都以杂色金刚为底沙。一一水中,有六十亿七宝莲花,一一莲花,团圆正等,十二由旬。再想自身,见佛菩萨,踊跃欢喜,乘空而行。到佛菩萨所,头面顶礼,烧无价名香,散无价宝花,作无量天乐,放无量宝云,供养阿弥陀佛,并二大士。再想自身供养之后,于佛菩萨前,作大忏悔,誓度十方一切众生。次想极乐国土,一一宝树,一一楼阁,一一宫殿,都有一佛二菩萨,跏趺端坐,自身化无量身。一一佛菩萨前,各各如前供养,如前忏悔发愿。再想自身回到从前花上,端然趺坐,一心观阿弥陀佛眉间白毫相光,净心归一。若妄想起时,但作莲花开想合想,妄念自息。若分别心起,但想一梵书  字(即含字),即成无分别。若执著心起,但想一梵书  字(即含字),即得空相入定。

  观法详在《十六观经》,今因限于篇幅,不能一一列举。故将《大阿弥陀经》、《观经疏钞》、《显密圆通》、《准提》、《净业》等书,互相会通,撮要数则。使初学佛法者,易于修持,也许可作“一心三观”①的帮助。有虔心的人,取《十六观经》详看,使观法不背佛言,才不会堕入魔境。等到观想成熟,净境现前,即使天宫之乐现前,也不会接受,何况区区淫欲呢?

  注:①又作圆融三观,不可思议三观,或不次第三观。为天台圆教之观法,利根菩萨之所修习。别教之说,先修空观,破见思之惑,得一切智,而证真谛之理;次修假观,破尘沙之惑,得道种智,而知假谛恒沙之法门;后修中观,破无明之惑,得一切种智,而证中道法身,故三观次第而用之。圆教之说则不然,三观融即于一心,不纵不横,三即非三,一即非一。是故举一观,即圆具三观。



 
< 上一篇   下一篇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