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地法门——慧明法师开示录

第二座 戒定慧

诸同学,上次讲过信愿行,今天讲的是戒定慧。信、愿、行、戒、定、慧,这六字是学佛人最要紧的基础,而且是不能分开的。因为要有真信愿行,方能谈到戒定慧;亦要能持戒、习定、生慧,方能有真信愿行。

禅宗以‘心即是佛’为根本,一切都要在心上用功。心以无相为相,今天便讲无相戒定慧。但既名无相,何以又有戒定慧?此即六祖所谓‘随方解缚’之意。盖众生业识甚重,若无方便,何能深入?故学佛人要先从持戒做起;能持戒,方能习定生慧。

云何为戒?心地无非自性戒。戒有有相与无相之分,有相名曰身戒,无相名曰心戒。习心地法门者,应严持时心戒,大家现在打坐,即是做心戒的工夫。何以故?因上座后,一心持咒,藉咒力锁住一切妄念,久之妄念不生,便是心地无非的境界。不但上座如此,下座后还是如此,一切时、一切处,皆不起分别,不生烦恼,自然动静一如,方算完成心地无非之戒。心戒境界虽然太高,只要真能发心,具有真信愿行,又何难之有?不过业力未消,定力不够,容易见境生心,心随境转,故不如兼守有相戒,比较有益。望大家参照以前所订的透关八条(后附),仔细体会。何者属于事相?何者属于心相?事相是有相戒,心相是无相戒。由事相而戒到心相,就是从有相戒达到无相戒。须知守戒为佛法最要紧之事,无论何宗何派,皆重戒律。儒家亦有君子之三戒,颜子之四勿;而佛法包世出世法,更非持戒不能入门。中国佛法,近来不能盛行,因学人未能于身戒心戒实行遵守,故引人疑谤。我等亟应以身作则,努力在戒字上用功,以心地无非为戒本,以利他无我为正行,以透关八条为策进。戒身不妄作,戒心不妄动,久之定水澄清,心珠自现。

云何为定?心地无念自性定。学佛以得三昧为主,三昧者,正定之意。如何方能正定?就要一念不生。经云:‘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。’实相即是如如不动,不动即是定;苟一念微动,则无明烦恼随之而起,心便不定,所以说:‘心地无念即是定。’惟其无念,即名正念,而万德具足,一切智慧自然现前。诸同学,不但学佛人要有定力,力不被魔扰,不为境迁;即世法上的一切,亦非具有定力不能成功。所谓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即是定力所致。定力是由修养得来的,古来所有功在天下,名垂万世者,未有不致力于修养。如诸葛武侯,一生功业,皆成就于‘宁静致远’四字。所谓‘宁静’,即由修养得来的定;‘致远’,即由宁静得来的慧。

云何为慧?心地无我自性慧。吾人的自心佛,妙用无量,不可思议,只缘迷人不知四大本幻,把假我看得太真,将本来般若胜智之真我遮障住了。学佛人第一要破我相,因为有我相,便有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;若无我相,即无一切相,则当体空寂,一切智慧自然现前,便能度一切苦厄,所以说:‘心地无我自性慧。’试看古德及世法上圣贤豪杰,那一个不是从无我得来的?即如烈士捐躯,节妇殉夫,皆因一念无此假我,便能杀身成仁,舍身取义,名垂千古。学佛人若欲珠光显露,起大智慧,即应先破我执。偈曰:

万法唯一心 有我非觉体

权且立虚名 无相乃真成

诸同学,佛法法门虽多,总不离戒定慧三学。不过在三乘之中,三学境界各有不同,如六祖告志诚云:‘汝师戒定慧,接小根智人;吾戒定慧,接大根智人。’盖戒定慧之体同,而用不同,故境界不同。三学之道,不独佛法为然,儒家亦然;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,即是戒定慧三学之渐次。因为克己乃去物欲,即是‘戒’:复礼乃恢复本然之性,本性不动,不动即是‘定’;天下归仁,乃妙用无穷,即是‘慧’。可见世出世法,理无二致,一切唯心故。复次,戒定慧三学,戒中有定,定中有慧,慧中有戒;所谓一而三,三而一,皆不出自心。学人果能明白自心,自然悟得无相戒定慧矣。



 
< 上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