恩师回复国外某弟子的信(1996年12月)

妙池居士:你好!

    来函已悉,对你的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。只不知你现在近况如何?事业顺利否?身体还好吗?独处异地一定要善于调养自己,要做到“身安心安”,方可入道。

    你能看清这世上的一切无非是幻化,所有的争夺皆是贪嗔痴的变现与促使,这很好。学佛贵在明理、贵在觉悟,看破了才能放下,放下即自在。看破什么呢?看破世间的假名;看破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;看破八万四千种烦恼;然后才能看到种种名利纷争背后的实相,那就是“缘起性空、性空缘起”的真道理。司马迁曾说过,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说过“我大英帝国没有永恒的盟友,只有永恒的利益”。可见世俗法无非就是这一套!正如<<说岳全传>>中金山寺僧人所说的那样:扬子江中来来往往的船,千只万只,在我看来只有两只,一只是“名”,一只是“利”。可叹世人就在这名与利的争夺中,白白地度过一生,生不知所从来,死不知所从去,五欲追求时辛苦,享用时短暂,结束后空虚,到头来仍不免是苦,就象你文中提到的那个富人。可见,这世上真正脱苦的唯有佛法这一条路。

    不过菩萨法是“虽知人生是苦,而不厌离世间”,因为菩萨是“大道心众生”,大慈与一切众生乐,大悲拔一切众生苦,为众生而入苦海。惠明老法师曾开示说,真心学佛,道在苦中求。因为一方面,如果学佛深信因果,则能够在逆境来时,善察缘起,欢喜吃苦,欢喜还债,因为吃苦是了苦;另一方面,如果过于顺利安逸,则会使人产生退心而不思出离,可见享福无非消福。如果我们能做到顺逆安然,无动于心,则修行上一定大有进步。古人云,学教不在嘴,坐禅不在腿;关键全在心的体相用上。如果能行住坐卧皆保持心中灵明一片,则是止观,则是禅定,又何必要勉强自己非要盘腿坐呢,更何况是在没有条件的地方?众生的习气就是贪大、好奇,要快、要多,其实大道至简,但能放下足矣!当然,这个“放下”乃是指放下执着,而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去做。

    相反,觉悟的人却是更忙碌、更辛苦,因为他要为众生服务,他要积累成佛的资粮。牛头山的法融法师,人称“懒融”,客来不倒茶,客去不扫地,一心一意地参究生死。后在四祖大师座下开悟,却一反常态,天天下山往返百里,背米供众。因为,菩萨觉悟之后,还必须修无量的福德。成佛是福慧两足尊,万德所庄严,不可草草!古德云:“真性地中不染纤尘,万行门内不舍一法”。如果我们把行事操劳都能看做是为三世诸佛服务,那么就能积累无量的功德和福慧,那么我们亲见自性本来面目的一天就会尽快到来。因为开悟也是需要福德具足方能成就的。

    你现在做医生,就是一项很好的职业,是为众生服务,如果用得好,是一桩很大的佛事。<<华严经>>云:若能承事众生,则为承事供养如来;若令众生生欢喜者,则令一切诸佛欢喜;何以故?诸佛如来皆以大悲心而为体故!这段话讲得再明白不过了,众生是我们成佛的善知识啊,切莫讨厌众生,而要亲近供养众生,令他们欢喜。如星云大师提出的佛光山四项原则:给人以信心、给人以欢喜、给人以希望、给人以方便。<<华严经>>云:“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花果;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......是故菩提,属于众生!”希望你于此义深深思维,善于在逆境中向上,在苦境中修福,诚能如此,则是“巧把尘劳做佛事”了!

    学佛的人应是最快乐的人,应是最放松无碍的人,应是充满大欢喜的人。你在外地也应注意,一定要让心充满希望和欢乐,应为道总是和光明与快乐相应的。至于对师父的思念也大可不必过甚。要知道,只要我们处处觉、正、净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我们都和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,而况其余!但是如果心不自正,虽见真佛,亦如盲人。密勒尊者对他的第一心子冈波巴大师(即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之一的月光童子乘愿再来)不是有这样的开示吗?“上师应向自心内寻求,若于心外别求另上师,则如摈舍自心徒空劳,那结比丘善士应知悉!”可见,生活抑或修行,关键都是要把握住自己的心,因为一切外境一切所显现,归元无不摄归于自心。<<大日经>>云:“云何菩提?谓如实知自心。”希望你于此义能深思维。

    栖霞寺的电话是5561706。不过真有急事,可遣家人或亲友从南京打来咨询,因为寺内找人要很长时间,打国际长途就损失太大了。

    另外,一切生活处事以安心为宜,要时时保持心的安定,心定则命运在掌中。如果心思很乱,菩萨再大的加持也不易得到感应。还有,凡事要善于权衡,不拘于定法,如果情况、环境真发生变化,可以回大陆来发展,不必因此而给自己造成负担。

 

祝:法喜充满昼夜吉祥!

注:(此信由上本下振老和尚授意,弟子某某执笔)

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(夏历十一月十七,阿弥陀佛圣诞)

 
< 上一篇   下一篇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