皈依

皈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依怙,我们毕生都在寻求

皈依,是佛教徒寻求内心解脱之道的第一步。其实,它并非什么新奇之举。我们每个人毕生都在寻求依怙,只是多半向外追寻,唯愿找到平安及幸福。有人仰仗金钱;有人藉求药物;有人寄情于美食;有人托身于登山或是阳光海滩。更有许多人在两性关系中寻求安乐与满足,终此一生 。我们由一个境漂流向下一个境,永远在期盼最终的满足。

虽然我们连续的相关行为,有时能带来短暂的舒解。但就事实而言,把占有物质和身心上一时的享乐当依怙,不但没有终止烦恼,反而更加深了我们的烦恼。

为了自己,我们应当尽量明确地来判定:过去所体验的是否对自己有益?当我们只迎合自己喜好的感觉或情境时,贪染的问题只会恶化,而使自己去体会美梦幻灭的感受。因为我们期待持久满足,而结果只不过是闪烁不定的瞬间之乐。


成佛,我们本有的无限潜能

佛教的皈依,是一种转化内心的过程,首先是发现到我们身为人类,本身有无限的潜能。这种发现,促使我们燃生了强而有力的热忱,去不断进取,开启自身本有的智慧。证得圆满无缺的智慧,成就佛果。或许“佛”这个字,让我们联想到一种遥远的意境。带有强烈的传统色彩。其实“佛”只是个字眼,它所表征的涵意是指一种究竟了悟的心境,一朵盛开的彻悟心莲。当我们完全发掘自身的潜能,体证心智彻悟的境界时,便会成佛。

但刚开始,我们似乎觉得傍徨,寡助,无力自我改进。佛陀似乎高高地处于天空之中,完全遥不可及,而我们则是一无是处!但实情并非如此,我们用不着妄自菲薄。释迦牟尼——史实上的佛陀,在他未发心前曾一度比我们还要烦恼。然而依止发掘自身潜在的智慧力,他成佛了。无数的佛陀与所有的众生,都具有这种能力:将心与无比清澈之正觉(智慧)作无二双运。

佛陀住世时,许多人只因看见他,即成就甚深的证悟,体验到不可思议的法喜!虽然,佛陀化身示现圆寂已久,而今我们仍因他那慈悲与智慧的威力而获益。我们借修证(开显)自身的潜力,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,一样能利益无边的众生。无论周围的世界如何变迁,我们的命运如何动荡,当我们护持甚深知见时,内心世界即能保持稳定与平静。智慧带来的是永久的快乐,不同于那些世俗的依怙(不论是人或事物),带来的只是虚幻、短暂(无常)、而非决定性的快乐。

皈依,分外在的与内在的

皈依的三个对象,就是佛、法、僧。皈依佛,包括接受成佛者的指导,消除我们现世的所有烦恼及不平,了悟我们本可能成佛的潜能,这是唯一的途径。

皈依佛有二个层面:外在的与内在的。外在的皈依,是指向已成就者请求指导。因为没有老师,我们是不可能解脱的。诸佛会做众生不请之友,不可思议地引导我们,以身作则,应机示现清净相,供我们效法。

当我们观察甚深正觉之境时,内心得到回映,充满法喜和明净之力。这表明:虽然我们和现在还不是圆满的正觉者,可是我们每个人的心中,本已蕴藏了成佛的种子。内在的皈依,即是皈向这种成佛的因,这种本具的佛性。我们若能认清它,就会使自己最终成为我们的皈依处。
要是我们深信自己毫无希望,没有能力改变现况,或认为我本身已经够完美了,那当然很明显:我们没有理由需要去皈依。可当我们诚直无欺地检讨自己的心、自己的生活方式及自己的人际关系模式时,就可以清楚地辩识出自我心灵上的疾病。从这一点来看,我们所依止的成就者,事实上,就是替我们诊治病情,让我们完全康复的大夫。

皈依法,法就是智慧,指当下运用这种智慧

佛所开的药是法。(法就是智慧):可以通达我们自己的真如自性;可以开显我们本具的成佛潜力。皈依法,指当下运用这种智慧,实现我们真正的人生价值。从迷失不解的泥沼中觉醒,让我们觉察到;毕竟我们能做些于真正有益于自己的事。对皈依深切信奉的人,不会感觉到失落,更不会因绝望而自暴自弃。皈依,引导我们从如此卑劣的心境中解脱。随着自信心的增长,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会跟着改善!既然我们发现自己内心的力量,当然也会认同并尊重他人本具的佛性。

法,指了悟真实。坐禅和祈祷不是法,它们只是成就内心智慧的工具。如果我们终日禅修,但是不了解法,成就将会微乎其微!法也不是经文,那些只是有关法的书,是传达关于法之讯息的手段。对真实的法生起的信仰,是一种个人的体验。每个人只能靠他自已从内心中引出这种体验。

修学法,使我们所有的力量转变成为法的智慧

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法钟(注①),我们应该用它来敲醒、触发我们自己潜在的本有智慧。我们的心通常被腐坏无益、不停恶性循环的心念所盘据:诸如贪著于种种美好的享受或幻想,任意地怒发脾气。当别人躲开我们时,就生起忌恨或绝望的想法。修学法,就要敲响隐于我们内心的智慧之钟,随时谨慎防护内心,并清除障碍心智的垃圾,缠绕着我们的各种执着与恶习(注②)。由于我们每天这样修学,使自己的烦恼完全转变成法,我们所有的力量全变成了法的智慧。到时,只让心中的法来规划自己的生活,就做到了真正的皈依。

僧伽,激励启发我们的师友

皈依的第三个对象是僧伽。僧伽是指一群具有真实智慧的人所组成的团体。他们就像帮助我们从病苦中康复的护士与朋友。从广义来讲,僧伽就是善知识,不一定专指身着红色或黄色袈裟的出家众,同时也包含对我们有良好影响力的朋友。这些心灵上的朋友激励、启发我们!跟那些障碍我们道业的泛泛之交大相径庭。举例来说,目前这门禅修课程里的每个人,各来自不同的背景,也各有不同的看法。但我们彼此都敞开心胸,共同分享某些影响深远的体验。事实上,我们在这里所交的朋友,可能比家里的兄长还要亲切。为什么会如此?因为我们有心灵一体的感受,我们对美妙的法慧,有着一致的感受。

真正心灵上的善知识,在修行中会彼此护持,在知见和感受上相互勉励。我们需要护持,因为我们太容易受到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。假设我是个贪杯的老饕,可是我已经痛下决心控制自己、戒除恶习。一次,有个朋友说:“大热天的!找个地方喝一杯吧!”我便跟随而去,隔天又再去,很快就发觉自己又退回到老路上了。

在日常友谊中,我们经常把贪执和关爱混淆不清。譬如我的朋友,可能为表示他对我显而易见的情谊,提议一道去吃一席酒筵。如果我婉拒了,他可能会认为我不够朋友,觉得如遭悍拒;如果我屈服了,这朋友就会带着我们堕落。他用不着威胁或强迫,只是表露这种以贪染和执着所形成的关爱,就把我引入一种我宁可避免的状况。以我们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来讲,开启明辩真慈与贪执的慧眼,是不可缺少的。因为它能够分别:什么能利益我们?什么会伤害我们?我们应该完全依止这种智慧,而不应依赖自己经常起伏不定的情绪反应。

皈依僧,以确保我们的力量流入正确的渠道

当我巡访世界各地的学生时,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善知识的重要性。拿我的学生来说,当他们处于禅修课的环境里,在众善知识之中,他们非常快乐,并且投入。但在离去之后,尝试自己修持时,心力就慢慢减退。到下次我再见到他们的时候,他们已经陷入意志消沉之中。这显示我们需要能强化自己的影响者,以确保我们的力量继续不断地流入正确的渠道。任何提供这种影响力的人,无论是东方人或西方人,黑人或白人,男性或女性,都是真正的僧伽(注③)。

皈依的动力,因见到必然的因果规律而产生

现在应该明白了!皈依的动力:是从开悟我们的心、修证我们本有的智慧中见到必然的因果规律而产生的。学佛教,是一种内心的体验,不能只靠我们外表的行为来判别。我经常遇见持有非特定(宗教或哲学)观点的人士,他们常以一种平静又简单的方式,皈依了智慧。他们对自已与他人的需要感受灵敏,他们尽量开发自己,努力帮助他人,赋予自我生命的意义。依我看,这种人是佛教徒,即使他们可能从未听说过释迦牟尼佛,或他的教法。

皈依并不难,要是以为我们从此就可以消极地舒坦坐着,等佛、法、僧来替我们做事,那就错了!佛说:“自己的烦恼由自己负责,自己的解脱也要由自己来承担。”从烦恼中救度我们的,是自己的智慧。如果我们是在完全明了皈依三宝的含义时而皈依的话,智慧即增长,而且猛利的决定意乐,充遍全身,乐于奉行解脱之道。

小心!仔细观照自己的业

一旦正式皈依,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有一种不可推托的责任。我们应该观察自己的心,检视内心能作(因)与所生(果)之间的心历路程。“我的心现在正在做什么?正在生起什么样的行动?我像这样做,后果会是什么?”举例来说,当我们所言无义,说了不需说的,或是说了连自己都不了解的话时,就应该体察别人有何反应。语言是非常有威力的,肢体传播对他人也寓有强烈的效应;我们的姿态、我们的举动、乃至我们脸部的表情,都会在他人心上留下深刻的印象。既然我们的问题大多跟他人有关,明察自己的行为,以免伤害到任何人,就变成是很重要的了。

能作(之因)与所生(之果)之间的过程,称之为业。业,听起来可能像个哲学的专门术语,其实它无非是指我们自己的经验罢了!它告诉我们: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,需造什么样的因。业在修心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。我们想以禅修来悟入智慧,可是若不全心全力去控制自己的行为,安定纷乱的心的话,就达不到较深的悟境。因此我们常说:“仔细观照自己的业!”为求达成我们的目标,就必需随顺妙观察智而行,以期修出内心最佳的状态。

总之:佛,是超脱一切烦恼之境,究竟彻悟的心;法是到达解脱彼岸的智慧之路;而僧是一群具有智慧,沿途能够帮助我们的人。正是一生中我们自己的不平和不足,促使我们皈依佛、法、僧三宝。我们知道,贪执于生活与物质上的占有,如同白日梦一般,绝不会带给自己永久的快乐。因此,为了平息我们心中这份的不足,及对真如得到一份了解,我们皈依了智慧:此内心的解脱之道。

解脱!自己与 一切众生的唯一前途

可是你们应当小心,既不要夸张自己的问题,也不要只为关心自己的问题才皈依。记住 :所有的众生都是一样的烦恼与不快乐!所以,无论何时只要你皈依,就观想自己的父母各在两旁,亲友则在身后,令你挂碍的人坐在前方,其余所有的众生则环绕在四周,以慈悲心如此思惟:

“法界中的一切众生,包括自己在内,无始以来无不在烦恼中,依止虚妄不实而常遭障难。如今我有缘,开启我的人身潜能,与圆满彻悟之心的正遍知无二无别。从此我不再随逐贪染烦恼心而转,决定常随智慧而行。此为解脱自己与一切众生的唯一途径,因为这缘故,我现在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”
然后,观想释迦牟尼佛在你的前方,从他头顶的佛冠射出白光,喉间射出红光,心中射出蓝光。你可以把自己的上师或亲教师观想成你要皈依的主尊(佛);或者,要是来得自然些的话,观想其他的心灵导师,或你敬仰其为超脱一切迷妄颠倒的圣者。你的皈依境,应当观想成一种温和而且慈爱的样子,(身口意)还遍放出这三色的光芒。这些光芒射入你及所有环绕众生的身中,净化了所有不净的力量,特别是绝望及自甘堕落。

决不依止无常虚妄的幻相,惟依本自清净无垢的智慧力

如此一来,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:“如果皈依是依止自己内心智慧的事,那我们为什么要有个正式的皈依仪式?为什么需要这仪式呢?”答案是它提醒我们皈依这一刻,是何等重要的时刻:一个正式的皈依仪式,表示我们已到了决定悟入自性的一个关键。过去不知多少回,我们都在枝节琐事当中寻求平安。然而,现在我们已发觉,自己本有可以实现一切命运中,最尊贵之命运的俱生能力:即从苦难中究竟解脱。从此,我们决不依止无常虚妄的幻相,惟皈依自性本自清净无垢的智慧力,迈上解脱之道!此皈依时所做的仪式,正强化了我们的决心。

遍智尊者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注①:譬喻“人人都有佛性,都有成佛的潜能”。可是这种潜能,只有完全依止佛所说的正觉之道如法修学的人,才能善巧开显本具的智慧而成佛。因为只有佛所证所说之道,才永离一切过失,余道都容有过失故。


注②:《瑜伽师地论》说,凡“与善法相违,及能为障碍”的,叫做“不善法;”如“十不善、瞋恨、贡高、自卑”等,“由取不爱(即苦)果故,及不正了知事故”而生起。又说:凡“自性无倒,亦能对治颠倒法故,及安隐(往善趣、证圣果的)”,叫做“善法”;如“十善业道”等。善法与不善法的差别,须先了解,才知道怎样的行为应舍。至于怎样才能做到永断诸恶,圆满善法?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说:“谓于昼夜,常念、思惟、观察善法,令诸善法念念增长,不容毫分不善间杂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,善法圆满,常得亲近诸佛、菩提及余圣众。”此中“善法”,即指十善业道。经意是说:不分昼夜,必先从善知识闻思佛法,此靠他力而发定解。进而能依自力如理思择法义,因通达其义而得无错定解。此闻思求其定解的目的,是为了如法修学,克服障碍,究竟成证。因此,面对诸境,应将所得定解忆念于心,常不忘失,时时用来反观自己的身口意,于应断舍的不善,是已正断还是未断?于应增长的善法,有无遗漏或者不圆满的地方?如此一心精勤,令诸善法念念增长,不容毫分不善间杂,即能永断诸恶,圆满善法。因与“诸佛菩萨及余圣众”同一心行,所以说:“常得亲近”。这也说明:皈依就是信仰三宝,如法的修学。即念念断恶修善,力求增上,不容毫分不如法间杂。因为唯有内心坚定不移的信仰三宝,完全如法的修学,乃至不惜身命,才能突破内外一切的障难,获得真实的成就。


注③:原文“sangha”,译作“僧伽”,简称“僧”。《菩提正道菩萨戒论》上说:所说的僧,应当有所简别。若是凡夫僧,必须比丘四位以上,才可称僧。已证果的圣者一人,也可称僧。(这里所指的圣僧,即证得小乘四果四向或大乘菩萨初地以上,除佛以外的圣者。)《菩提道次第三士道》又说:“由皈依僧,于趣解脱补特伽罗应执为伴;其随顺行,谓应与诸趣解脱者,共同学故。”因此,僧伽是在学佛道上,帮助我们增上而不退转的良伴。文中广义的“僧伽,即随顺此义而立此名。”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笨人毛堃     恭敬录入

二十一世纪内部空间站

URL: http://www.netease.com/~zengzhen

Email: maokun@public.sc.cninfo.net

回向偈

圣菩提心极珍贵,诸未生者令生起,
令已发起不衰退,辗转增上恒滋长。
 
< 上一篇   下一篇 >